弹指一挥间,二十年白驹过隙。
二十年,一个行业从无序到规范,一个部门从空白到有繁盛,一位工程师从默默无闻到成长为全球知名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大中华区副总裁。这期间,翻译了一本又一本的规范条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他人不敢涉足的认证新领域,见证了一家又一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历程……这是一条无迹可寻的路,却也未必不可再现。
“在科研方面也许我比不上我的师兄师弟们,但是将科研落地我在行,检测认证介于科研和实业之间,检测认证人既需要科研素质,还要懂创业者懂企业。”仿佛仍是昨昔,陈伟康博士娓娓道出了他对行业的热爱,道出了二十年来检测行业的变迁与发展,也道出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曲折与决心,轻描淡写间举重若轻,这也许也是TÜV莱茵大中华区工业服务的精神。
见证行业发展:从第一本中标准翻译及一把刀说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伟康从一名化工机械讲师转身成为了检测行业的工程师,那时候的他并不曾想,这一次身份的转变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1998年,陈博士进入德国莱茵TÜV,职位是“从见习工程师做起,半年见习期”;三个月后,陈伟康提前转正;一年后,被送至日本接受机械安全检测培训,成为工业机器安全检验业务大中华区的开创者;2010年,陈博士担任德国莱茵TÜV集团大中华区商用与工业产品服务总监;2015年,大中华区商用与工业产品服务部门总营业额达1.6亿,从接手时的亏损到利润率达20%以上,实现了50%的增长。
中国的检测认证行业发展历史是比较短的,上世纪80-90年代稍现雏形,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才迎来发展高峰。陈伟康博士入职TÜV莱茵的时间,恰逢中国检测认证的爆发式增长期,一大批想做出口生意的老板捧着资金抱着有产品,却苦于对欧盟条例英文标准的不熟悉,急需求助于检测认证公司,台式电动工具的检测便是当年瓶颈之一。
当时,台式电动工具尤其是木工加工工具的检测认证是一个风险很高的领域,没有现成的中文检测标准。耗时半年,陈伟康博士逐字逐句地斟酌,为了保证条例的规范、准确、可操作,他反复和德国的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并最终形成中国人能理解使用的文字。这本规范引起了整个行业的轰动,被视为当时的检测标准指南,对台式电动工具在海外市场的畅销意义重大。在陈博士的带领下,TÜV莱茵成功占据了台式电动工具90%的市场份额。随后,陈博士被送往日本开发工业机器,同期的中国工业机器技术相当落后,这一年是1999年,陈伟康博士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又一转折点。
陈伟康博士后来回忆说,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对中国工业机器不抱希望,甚至有人戏谑他“你的学习对中国工业机器发展有意义”吗?但他偏偏不信邪,暗自决心用5年的时间做出成绩,擦亮品牌。这其中还有一个颇为“惊心动魄”的故事。
上海某一家生产切纸机的出口企业。切纸机,素有“中华利刃”的称号,整个刀具又厚又长,被视为在全球危险性最大的机器之一。这可是一款没有公司敢接的产品,牵扯电气、液压、气动、光栅等系统,危险性极高。按照工厂自己的说法,未被认证前“每年切下来的手指和胳膊数量是惊人的”。陈伟康博士原想“报个天价把客户吓回去”,结果第二天客户直接拿着签好的合同上门了。陈伟康博士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从产品设计到保护设施几乎全部推翻,一点一滴从头再来,直至机器完全符合欧盟的标准。之后,中国的切纸机在全球的占有率一度达40%之多。从此,TÜV莱茵在工业机器领域算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虽然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得不降低价格,但在技术上依然傲视群雄。
时势成就了英雄,尔后英雄造就时势。一腔热血、一份执着,陈伟康博士带领着团队在那些“不可能”的市场空白处填上了“TÜV莱茵”的名字,工业服务的“成名作”接踵而来,在TÜV莱茵的史册上写留了赫赫战绩。而这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无序到井然的过程,俨然中国检测认证发展史的缩影。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31,768家,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221家,我国检测认证机构数量众多,行业整体竞争有序,早已不复当年的“乱势”。
感动于领袖精神:120%的决心做到“极致”
二十年的时间并不短,正是中国人民“下海致富”的黄金岁月,TÜV莱茵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企业的成长,有的已经成功走向世界赚取第N桶金,还有更多的倒在了“沙滩上”,而这其中主事者的精神发挥着巨大作用。陈伟康博士是如此评价检测认证二十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敢想敢做敢拼,只要你有远见有闯劲,就能成功”。
有一家做电焊机的知名企业。“当年,由于安全设计理念匮乏,中国是没有一台电焊机可以出口,中国的电焊机被所有的认证公司列为拒绝户,而整个TUV莱茵集团也只有一个在意大利莱茵的工程师有过有限的经验,对于TUV莱茵,甚至对于整个中国电焊机行业来说,都是无迹可寻的”,只能由陈伟康博士一个人去“啃”标准和钻研技术,之所以接这个业务确实是被这家企业所感动。企业老板告诉陈伟康博士,“我和我的企业都很穷,都是贷款做起来的,无论多少钱,为了能成为国内第一家焊机出口企业,砸锅卖铁我都原意”。兑现了他“砸锅卖铁”后,陈伟康博士和企业的工程师一起以“以做到120%极致”的决心重塑产品线,一年半后发出了国内第一张GS证书,帮助企业外销了第一批产品,打破了电焊机被欧洲企业垄断的局面。而这第一笔生意为企业赢得了几千万的利润,造就了今天的这一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电焊机品牌,名扬海外。
确实陈伟康博士的职业生涯中,时常被这些中国企业家“异于常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不是每个人都能把企业带到如此辉煌的地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支持他们,不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实现梦想”,陪着这些中国企业成长,见证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是检测认证人对行业最诚挚的支持与热爱。
谈及中国质量:赶超欧洲,细节处可见真章
陈伟康博士认为,中国的消费品甚至某些工业设备早已超越欧洲。中国人勤奋肯吃苦,特别有上进心,想尽各种方法让自己的产品赶超对手。目前与发达国家其实差在习惯上,中国人往往“做差不多就OK啦”,但德国人、日本人的习惯是要做到极致。事实上,中国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创意、体制等方面都在赶超德国,也远比德国人民更勤奋,更有魄力。
好比之前提及的那个电焊机生产企业,多年前也曾经“不自量力地”上门寻求意大利同行的合作,结果可想而知。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这家意大利同行居然亲自上门要求采购他们的零部件回去贴牌,可见今天中国的产品不仅技术过硬更是“价廉物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角色和地位早已互换。可见,对于“中国质量”,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当然,凡事总有一个过程,未来我们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质量”也许只是其中之一。在陈伟康博士看来,他从入行的第一天起,就不曾停歇地直面“挑战”:风险大的检测领域、没有公司敢挑战的认证领域、没有成功时间表的新兴领域……从亏损到盈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高压零部件、电动汽车、机器人、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碳足迹服务等新领域都是先驱者。他享受每天都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享受每天都有挑战,“我喜欢每天都接受挑战,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检测人的价值在于能给企业全方位的指导,深入产品研发的前端,参与企业未来蓝图的制定,甚至于决定未来的产品的走向”。
同理,中国制造何时能成为中国“质”造?陈伟康博士说,事在人为。
寄语行业未来:弯道超车需要好的赛车手
也许是年轻时曾经历过文化差异带来的诸多职场矛盾,也许是从来都走在“知识驱动市场”的道路上,陈伟康博士一直坚信“人才是最重要的行业驱动力”。
博士说,弯道超车需要赛车手技术高超,就练成刚,比如“轻松签单的”要数某塑机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这家注塑机还是起步阶段,总经理是个谨慎而务实之人,要求“先做演讲,若是能从中学到东西就接受TUV莱茵的服务”。于是,陈伟康博士开始新一轮“翻译、钻研、改进、开课”,培训进行到一半便已成功打动了企业的总经理,课讲完订单也就签成了,一战成名。直至今天,这家塑机企业依然是TÜV莱茵最忠实的客户,年合作量最高达每年400万。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陈伟康博士一方面引进了很多智能汽车、风电能技术,工程建筑和无损探伤等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的简化和理顺内部关系,让团队的所有人都能心无旁骛地开发业务。“除此之外,德国的支持,国内的人脉,这也是中国工业服务领域的特色。”而这一切,“人”是关键。
提及行业未来,陈伟康博士认为市场的开放透明度和舆论的自由公开化将更有利于中国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如果能让正确舆论导向给消费者更多指引,中国人民的生活会更有质量。对于行业内的年轻工程师,陈伟康博士同样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检测工程师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职业。我们工程师首先要有职业到道德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对知识充满渴望,才能不断地拓宽检测行业的范围和领域”。作为一位老资历的检测认证专家,陈伟康博士更希望自己团队的工程师都有一个属于自己宽大的舞台,全方位的享受自己的成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陈博士期待一个更加规范、更具挑战的二十年!
2021-05-24
2021-04-21
2021-03-22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352号联东U谷二号楼5层
电话:0371-66206555
邮箱:3cfy@163.com
传真:0371-67597979